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雨林告诉你的故事——
评海凡小说散文合集《雨林告诉你》

── 伍 依 ──


wyulingao.jpg  初识海凡,是在一次文学活动上,见到一个身挂摄影器材,瘦高的汉子。参加活动的都已人到老年,穿着上未免中规中矩,只有海凡,较为年轻,还留着一头不羁的长发,十分引人注目。经人介绍才知是海凡。

  这之后,就经常在文学活动上看到他的身影,他总是身挂摄影器材,四处走动,抓拍精彩镜头。来往一段时间过后,我才逐渐知晓他的丁点过去。

  海凡的《雨林告诉你》,是他的短篇小说集和思想随笔日记集,记载了他的心路历程,更是鲜明的体现了他敢于拿起笔来反映部队生活,以义无反顾的笔调表现一个战士荣耀、快乐的特点。

  官方主流总是把马来亚共产党人诬蔑为暴徒、恐怖分子,国家的独立,并不是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抗争,而是和共产党的殊死搏斗得来的。这种“反共业绩”,赞美了精英的“丰功伟绩”,甚至是“建国之父”。国家独立之后,也常常重点指控马共和左翼党团为制造动乱,意图以武力推翻政府的邪恶组织。而海凡的《雨林告诉你》中的小说和日记,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这要冒着被扣上“共产余孽”帽子的极大风险。现在回看,可以清晰地发现,《雨林告诉你》以及其他人其他文体作品的出版在话语权中取得了一席之地,是通过文学形式还原历史真相。海凡不是书写历史真实唯一的人,因为海凡本身就在雨林中生活过十三年,占有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位置——他是战士,是民运,是山交,有行军经验,有战斗经历。在雨林中就执笔创作,作品在部队出版的刊物中发表。他的作品,对证看似精致但实则粗陋的无良作家的作品,他所享有的优势是无良作家所难以梦想的。

  《雨林告诉你》的作者是亲历者,作为一个战士,在战斗中与和平后,创作出来的一篇篇很赚人眼球的作品。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雨林告诉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它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丰富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在那样的年代里,《雨林告诉你》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本书中小说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回到火热的年代。

  《雨林告诉你》有着贯穿始终的对话对象,对领袖,对领导,对家人,对战友都是如此。海凡擅长写实,喜欢记录,多半情况下,仅只是仰仗生活本身的丰厚赐予,作者就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了,而且往往卓有成效。战士们所走的路,贯穿着一个想做真正的、不被奴役、勇敢的人,不为自己苟活的人的理想,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坚定了信仰,心无旁骛走到今天,而和平后,一直在以种种新问题提出挑战。自开展武装斗争以来,武装斗争和左翼运动是一连串的挫败史,看看20世纪的世界,又岂止是马来亚。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后辈,希望他们踏着前辈的挫败往前走,如果对“失败”的检讨能推动社会运动进步,我想,该是海凡最乐见的。因为如果不正视一个时代的现实,是不可能真正产生一个时代的文学的,文学总是需要通过对现实的充分表现,通过对真实的生存世界里意义和价值的辨认来确立自身的意义。

  本书的第一部分共有六篇小说。从第一篇《姐妹》开始,叙述了姐妹们在工厂里的生活状况,矛头直指资本家及其管工的无耻与狡猾,欺骗年轻无知的姐妹,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为姐妹们走上革命之路做了铺垫,说明了革命造反的合理性。第二篇《保姆》延续第一篇的故事,表现了小梅妈作为“保姆”,既照顾地下同志,又照顾部队战士的婴孩。“保姆”的内涵扩大了,一个伟大的保姆就呈现在读者眼前。为了掩护地下工作,小梅妈说道:“哪会不想!但我知道她为的什么离开我。要走这条路,就不好看重个人的家。她在外头生活我也放心,因为走这条路,又是到处亲人到处家,你说是吗?”她精心呵护着她的“孩子们”,母性的光辉,尽显一个伟大母亲的底色。

  从第三篇《工作需要》开始,《山雨》、《神奇的耳朵》和《迷离夜》写的都是部队的生活。在部队里,战士们的唯一信念就是一切都为了“工作需要”,哪怕因战斗变成了残疾的战士。在长期的战斗中,战士们练就了“神奇的耳朵”锻铸了战友之间的情谊,“我也是第一次亲见毒蛇咬伤的救治,看着吴胜干脆利落的动作……那毛发已见稀疏的颅顶一仰一俯,我又不禁转念:这五大三粗的汉子如何能这般温柔……”即使对战友充满怨言,“这样死板,又不是三岁小孩”,“病了又不听劝”,“这不是添麻烦”,“又背不得,一箩二十公斤的木薯,都背得一路‘噗噗’跌”,但在困难中却又表现出无比的关怀和爱护。

  《雨林告诉你》中的小说,海凡所固执的,是想要为他看到的每一个生命的瞬间光华留下记录。在那样残酷的游击战争处境中,不管是听到接头的战士中伏牺牲了,“战斗、牺牲的事迹,参加革命后,从听广播中,从阅读中,也没少听闻。但那么近,那么跟自己息息相关,这是头一遭!枪声,就响在心底。长久的惊悚,震荡!心中流溢着悲壮,但没有迟疑、退却,只想着如何续上去,接过前人未竟的任务。”(《保姆》)还是“迷离夜”的“迷离”,“山雨”中的怨言和困难,“神奇的耳朵”中战士的心理状态,都是种光亮,是活下去的意义,信仰中有无从撼动的情感,是支撑队伍的重要精神力量,信仰的存在使队伍凝聚成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红色理想在和平前有其思想的土壤,也有具体的实践。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在雨林里的人,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即使在战火交加的时刻,大家的心都是宁静祥和的,各自自觉自动地忙着。彼此没有刁难,没有嫌隙。人性中最本真的那一部分善良在这里熠熠生辉,使得整个雨林中的人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作者和读者的眼前,如同一个新的时空,给人的存在赋予了另一种可能。作者还把山野中的景致,经过修枝剪蔓后巧妙地种进了雨林里,映照在人物身上,成为一道道宜人景观。“山野里吹来的风,挟带着丝丝雨星,掠过她的脸颊,扬起她的鬓发,溶进着薄荷和艾草那种清香的冰凉,直沁肺腑。眼前的农作物,经过一番骤雨的冲洗,都增添了无比蓬勃的生机。舒展、开阔的香蕉叶片,绿意盈盈,风一飘动,摇落满地晶莹明丽的珍珠。她荷着锄头走过刚才劳作的地方,踩着那经过翻松的泥层,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切肤的亲昵。顾盼生辉的眼眸里,悄悄然漾起劳动创造的喜悦。”(《山雨》)景美,人美,意境美,这个画面太美了,美得让人陶醉,让人着迷,身着军装女战士飒爽英姿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让人觉得可亲,可敬,可爱,简直就是毛主席“飒爽英姿五尺枪”另一种描画;当小梅妈、小梅和“我”得悉23岁的接头战士牺牲了,“三个人都低着头不做声。只听得前面大殿传来的,录音机播出的低沉的经咒声……”(《保姆》)像这样的生花妙笔,在小说中俯拾即是。就是这样一篇篇的雨林故事,总体上都是力图以人物、情节与场景的细致描绘,来阐释游击山头的本质,相当自觉地完成雨林中人物的塑造,透过岁月的烟尘,激活了历史的现场感与真实感,让激情燃烧的岁月情怀又一次回到了读者身边。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读者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日记体的散文,实际上是作者对和平前后面对的一些问题所产生的失落与迷茫情绪笼罩下的一种系统梳理,书中的许多推断令读者有顿悟的反思感。尤其是对肃反扩大化与和平后利益冲突的感叹,更是切中了在放下武器后,思想上的“武器”也同时“放下”,不管是对中央领导,对自谋出路,还是建设村庄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况,都对我们有启发意义,也值得所有曾经激情燃烧的人倾听并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军人是为战争而生的,没有了战争的支撑,军人身上所负载的诸如崇高、英雄、伟大等等象征性精神的存在便无所依俯。在这一点上,敢于反思和思考本质问题的人中,海凡在这一点上表现的比较突出。“新春佳节,却没有多少喜庆的气氛。丰盛的聚餐是有的,只是心境却大不相同,人人各怀心事,吃过饭,闲聊几句,大多各回小屋去了,寂寥、落寞像苍茫暮色转瞬间当头罩下。”“一个用武器支撑起来的理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此时此地,无论如何是幻灭了。有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领导同志——那曾经是同志们口中无比尊崇的称呼!”“现在,却为何嗫嚅着,迟疑不能出口。”宋人的诗词“明朝落尽无蜂蝶,冷暖人情我自知。”(宋·王禹偁《和仲咸杏花三绝句》)是最恰当的写照吧。

  在游击山头,“领导同志的一行一止都代表着革命的最高利益,合理性,正确性不容置疑!”而在和平村里,“领导的权威在一些人心中已渐次步下高台。”武装斗争时期警卫员跟随的领导,和平后“第一次看到了领导同志身在现场却被晾在一边,不成为众人焦点的情景”,“暮色四合,苍茫中只见一个落寞、苍凉的背影!”“为什么昨天能干的,今天却不能?”在部队里,与领导夫妇合照“觉得莫大荣耀”,“队伍下山,营盘弃置如废墟,满地狼藉里,据说多见阿苏阿秀的合照”,思想脱离了武装,“五角红星帽更少见人戴了”,在村委为寻求委托权时,意见纷纭,负责人只能感叹“没有足够的权威难办事!”不少人甩掉了过去,然而这个甩掉的“过去”却已经披上一些新的概念,“我们上队20多年,参加支援马来亚革命,你们帮我们砍芭、做芭、建屋,为什么不应该?”“少数人在建村活动中耍滑头,只要权利不尽义务,只要成果不付劳动”,甚至“负责埋藏武器的成员,为了某些好处,径自向泰方透露并掘起一小批枪械”,渐次高涨的个人主义,使人心散了!思想退化了,斤斤计较个人利益了,多可怕的结局!十二支司令阿元挥挥手说的一句话:“别叫司令了,什么都没有了!”真是雷霆万钧!“什么都没有了!”党没了,军队没了,信仰没了!甚至连起码的道德也没了!作为“领袖、偶像,甚至,更像是个图腾的陈平,也只能说出‘我们欠家属太多了,有机会就应该偿还!’”这就是自马共1930年4月30日在马来亚森美兰州瓜拉比拉的鄉村成立到1989年12月2日,马共在泰国政府的见证下与马来西亚政府签署《合艾和平协议》,共59年,历经抗日战争和抗英战争的辉煌,多少先烈壮烈牺牲,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到此结束,一句话“什么都没了!”道尽了多少心酸、苍凉!

  对女战士红征的悲剧,海凡对组织,对红征发出了许多问号,“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意识到悲惨的结局吗?她不眷念青春年华,大好生命吗?她感觉身不由己而不愿濒危自救吗?她曾自愿选择了革命,难道让革命革了她的命亦是她的选择?她的绝不低头,意图坚守的又是什么?……她听到了死亡的跫音吗?”“组织上没有对她网开一面,是出于怎样万不得已的考量?是对她忤逆的性格、她的出身背景,或能不能对集体造成伤害么没有万全的把握?捍卫革命集体的利益与尊重一个叛逆个体的生存权利之间,到底有多大的选择空间?”

  在革命高潮时期,知识分子真诚地投身革命,或者被潮流卷裹到革命队伍里来,他们对革命是拥护的,也确实从革命中找到了个人的位置。但其中大多数人对革命的理解是偏狭的,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很难,被卷进来,又抛出去。革命同志都从旧有观念中走来,队伍中有不好的,有丑陋的现象终究无法避免,但这些都不是主流。红征或许就是这样,在队伍中看不惯一些现象,或者受了委屈,耿耿于怀,长期处于精神压抑的状态,陷于精神困境,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就会凸显出来,有时候难免会有出格的言行,影响军心,在铁一般军纪面前,无可避免地会遭到极其严厉的处置。我相信,红征是抱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投奔革命,隔着纱窗看晓雾,对革命不甚了然,不知道整个革命就是一个充满伤痕充满痛苦的历史,革命并不全然像满怀激情的青年人想像的那样美妙,那样浪漫,上马杀敌,妙手著文。

  在探访友谊村时,对曾经的战友“他们奋斗到今天还在彷徨,还在挣扎,有的甚至准备回马国自首,囚禁出来后,低头做人,这样的遭遇却不能不勾起来我深沉的悲哀。干革命不是为索取什么,但是一个大好青年,不为一点私利,而是为人民、为理想付出青春岁月,到头来却必须考虑去接受一个在家乡蒙羞,在亲人当中低头做人的选择,命运对这样的人是多么不公平!”事实上,这些曾经的战友落得如此下场,该谴责的是搞分裂的头头,正是因为分裂头头的罔顾革命利益,把这些曾经的战友带上了不归之路。

  作者的日记中,对队伍里发生的许多复杂矛盾并不避讳,放大来看,就可视作是某种瘟疫般无处不在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的时代症候,作者对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积极或异化作用有着显著的关注,下笔时坚持将矛盾置于人物的内心,也就是领导、战士、家属、烈属的自我立场当中。作者不回避现实,不等于简单地摹写现实,而是对现实做出美学的反应,如此,作品呈现的就更多是他们伦理、道德选择的内在困境,而不是把所谓的负面现象、消极内容留给读者。结果我们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心矛盾,内心的天平最终会偏向何方,这才是作品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文学走向对人的表达的必由之路。这样表达的结果,读者感受到的就不是什么丑陋肮脏的社会现实,而是人心向善的驱力,是人的自我净化的“挣扎”,是生命境界提升的崇高需求,读者同时也会跟随进入追问、检点、判断的“程序”。所以,读完《雨林告诉你》中的日记,你可能觉得让人遗憾,让人惆怅,让人惋叹,但不会令人义愤填膺、愤世嫉俗,作品的意义就此彰显出来。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小说和日记中行文审慎、憎爱分明,以一个战士的眼光看待和平前后的一切,他的作品却是理性思考的结晶,绝不“偏激”。在小说里,他激情似火,在日记中,他沉静如水,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只不过在日记里孤独的思想探索终究太文人气,但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经历了游击山头年代的崇高理想,到和平村时代养家糊口的世俗,依然是以人物、情节和场景的细致描绘,提出问题,探究前后两个时期同一群体的本质,有时会呈现瞬间的苦涩和苍凉,让我们在读完本书后在那一时刻五味杂陈,感叹人生。从游击山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和平村里“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前后对比,这种“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转换过程,落差极大,海凡反思和思考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的去阅读和品味。

  不可否认,海凡笔下的青苍色调,流露出一个战士从满怀激情,满怀希望投奔革命,结果却是和平村里缺失的革命激情,心理难免失衡,自然流露出来的带点失落情怀是情有可原的。要知道,写革命斗争就是写当下,因为当下的很多思想问题都和革命斗争有关,我们要科学地认识革命历史,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因为这关系到马共的历史定位和国家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评价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运动都要看主流,看本质。就整个革命运动来说,高潮低潮,反反复复,斗争手段和方式,都会依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和平斗争也是一种手段,革命导师说的“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看不到本质,看不到主流或者有意识地将主流和非主流混在一起,那我们就不可能达到科学或者清醒的认识。要弄通马共革命的真正意义,才能在今天对革命斗争和放下武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个实事求是的评价,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接受教训。马共的革命斗争,是以鲜血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仰,同时将一种信仰之美,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天幕上。恩格斯有言:“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古人说“仁者不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咬定青山不放松。马共革命完成了他的社会变革任务,得出了科学结论,因此无论怎么说也不能说马共是失败的。这就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奉献出来的最宝贵的思想财富。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6年04月09日首版 Created on April 9, 2016
2019年11月12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1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