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校友业余网站

三个峇峇人对南大的两样态度

余山农


以下是 2015年11月21日《新加坡文献馆》的评论文章:

林文庆(1869-1957)、陈祯禄(1883-1960)、李光耀(1923-2015),都是峇峇人,同受英文教育,但三个人对南洋大学的态度却两样。林文庆和陈祯禄都支持南大,李光耀则完全反对。造成三人对南大态度大不相同的关键在於他们对中国人(华人)的认同心理不一样。

三个人中,林文庆的年纪最大,同治八年生於新加坡;陈祯禄第二,光绪九年生於马六甲;李光耀年纪最小,第一次大战(1914-1918) 后五年生於新加坡。

林文庆和陈祯禄都认同自己的中国人(华人)身份;李光耀不认同。他实在也无法认同,因为他跟中国人(华人),除了生理特徵相同,没有任何文化联系,而认同恰恰需要文化因素。

林文庆祖籍福建海澄。小时候在福建会馆附设的学堂读《四书》《五经》,又学英文;后来就读英文学校。并到英国爱丁堡大学读医学,成为医生。

林文庆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1896年,27岁时,林文庆向新加坡华侨推广国语,并在家里开办学习班。1906年,37岁时,还到雅加达向当地华侨推广国语,创办学校。

林文庆也是个很成功的商人,可是他最为知识界所知道的当是担任厦门大学校长。这需要放下南洋的业务,是巨大的牺牲,但他却毅然放下,接受陈嘉庚(1874-1961) 的邀请,於1921年7月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他有中国人毁家兴学的精神。

他在厦门大学成立国学院,提倡国学,也提倡孔教,还把《离骚》翻译成英文诗出版。1937年,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大学后,才放下校务,返回新加坡,前后长达17年。去世后,还将五分之三的遗产和鼓浪屿的别墅捐献给厦门大学。这种爱教育的精神,也就是陈六使先生创办南洋大学的精神。

南洋大学是仿效厦门大学而设立的,跟林文庆自然也有关系,只是1953年创办南大时,他已84岁,没有精力参与创校的繁重工作了,但他还是担任筹备委员。

潘国渠先生在接受访问时回忆了一段有关林文庆的往事(见张曦娜《答客问》):

记得1950年陈嘉庚还在新加坡时的一个星期六晚上怡和轩俱乐部会餐前,林文庆将手里一本书掷在本来的座位上然后入席,咀吧里自言自语道,语堂也太不成话了,把中国人说得这样一钱不值,都没有一些好的可说吗?原来那本书就是林语堂英文的《吾国吾民》。他那种不屑的心态,也就可想而知。

林文庆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不屑林语堂的所作所为。南大初创时,还考虑聘请林文庆的儿子林可胜(1897-1969) 当校长。林可胜是位声誉远扬的科学家,行政功绩卓著。不幸这件事给林语堂破坏了。

陈祯禄也是个成功的商人。他自小受英文教育,只懂得英文和马来文,不懂中文。他通过英译本了解四书五经和孔孟、老庄等学说,以及中国历史。他始终坚定维护中华文化和华文教育。

陈祯禄一生最为人知的事当是1949年,他66岁时,创设马华公会,团结华人社会,并积极鼓吹马来亚独立,以及争取华人成为独立后的马来亚公民。

1952年底,在全马华校董教与马华公会代表的联席会议上,陈祯禄坚定维护中华文化与母语教育。他说(《中国报》1952年11月10日):

根据教育专家的结论,马来亚的华人,尤其是在家庭里说中国话的华人必须受母语教育,因为这样才能使他们依照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充份地发展及树立根基。失掉了自己文化薰陶的人们,绝对不会变成更文明的。一个人的方言正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的。

陈祯禄始终坚持,华人保存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是天经地义的事。他说:(见《马华公会华文教育中央委员会的真相》,收在林连玉《风雨十八年》上集,吉隆玻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8年版,67页。):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马来人不会承认他是马来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的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这样的看法是李光耀所不能接受的。这是陈祯禄和李光耀根本不同的地方。他的这番话用在李光耀身上十分贴切。

1953年,南大创办时,陈祯禄已70岁,他仍然不辞劳苦,为创办南大而尽力。

1953年1月16日,陈六使先生在福建会馆倡议创办华文大学。五天后,1月21日,中华总商会与教育界一致支持陈六使先生的倡议。这个消息迅速传遍星马华人社会。在当时十分轰动,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星马侨界人士热烈响应。其中,星加坡中华总商会、吉隆坡商联会、马华公会、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等四个组织的支援至为重要。马华公会主席便是陈祯禄。

十一天后,1月28日,陈祯禄和马来亚大学副校长在电台辩论华人创办大学的问题。他出身於麻六甲的峇峇人家庭,并不懂华文。他的母语漳州话,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让他认同华人身份。他跟后来迫害并关闭南大的李光耀完全不同。

李光耀也是峇峇人,纯受英文教育,“不懂华文,也不懂方言”。他不仅不认同中国人(华人)身份,而且非常看不起中国人(华人),敌视中国人(华人)。他只有在非中国人(华人)面前才说自己是中国人(华人),以免被人视为四不像;在中国人(华人)面前则流露出峇峇人的优越感。

陈六使倡议创办华文大学时,李光耀正在当律师。他目睹华人创办大学运动,心中必有想法。他对华人创办大学的事,没说过一句支持的话,也没捐过一分钱,因为他除了“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之外,跟华人文化没有任何相同之处。他和林文庆、陈祯禄的心态完全不一样。林文庆和陈祯禄都认同华人文化和华人身份,所以都尽力支持华人创办大学运动。从李光耀后来的言论看来,他当时已经在盘算着如何消灭华人的教育系统,关闭华人的大学。

由於敌视中国人(华人),他完全不支持创办南大。在创办南大的热潮中,他冷眼旁观。在他掌权之后,便千方百计排斥中国人(华人),镇压华文教育,最终关闭南大。

陈祯禄当时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和马大副校长薛尼爵士辩论创办华文大学问题。这次辩论安排在1953年1月28日,在电台录音,然后播出。

1月27日,辩论前夕,陈祯禄先与马大副校长薛尼先见面,商谈辩论的内容。

当天晚上,他到丹戎禺俱乐部与陈六使先生会谈。在座的还有其他参与创办大学的人。他的设想非常周到,将他与马大副校长讨论之经过,向与会人士报告。他想听取陈六使先生和其他人的意见,为辩论准备。

他在与马大副校长讨论时,极力为华文大学辩护,显出担当的精神和使命感。他虽然并不懂华文,却为华文大学而勇往直前。他对华文大学的关心不下於任何人。同样是受英文教育的人,陈祯禄和李光耀有天渊之别。

1月28日上午11时,陈祯禄与薛尼在马来亚广播电台辩论设立新大学问题,预先录音,定於30日晚八时播出。陈祯禄陈述华文大学的需要和宗旨,促进各民族间之亲善,沟通中西文化,对於本地必有极大之贡献。陈祯禄以英语很有条理的说明,让不懂中文的人清楚了解。

在这个辩论过程中,双方针锋相对。陈祯禄先生胸有成竹,反映十分敏捷,极有智慧,令反对者难以反驳。他对创办南大十分热心。即使是六十年后,重温他支持南大的言行,仍然让人敬仰其高尚人品。反观李光耀,其所作所为在在显示出其低劣品格。

这次辩论在南洋大学创校历史上,十分重要。辩论没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殖民地政府并不希望华人办大学,所以不会提出什麽可行的建议,只是想能拖则拖。华人只能勇往直前创办自己的大学。殖民地政府在无计可施时,也只能冷眼旁观。

1953年2月19日,巫民统一机构主席东姑阿都拉曼(Tunku Abdul Rahman,1903-1990),发表谈话表示:本邦巫人,对在马来亚成立一间华文大学之建议,未持异议。此项问题,应由华人与英国加以决定。他希望该间大学,并非成为某一种族所特有者,该间大学,应尽量收容本邦之各族人民。

从阿都拉曼的话看来,南大的办学宗旨已为马来人政党所接受,不再指责南大将造成种族分裂。南大走到这一步很不容易。陈祯禄先生必定尽了很大的力。所有南大人都应该向他致敬。

李光耀在2011年说:

南洋大学是东南亚的第一所华文大学,它一开始就注定失败,因为它与历史洪流背道而驰。在东南亚的政治土壤中栽培中国的果树,既无法在新加坡成长,也不可能在东南亚任何国家容身。南大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这是他关闭南大的藉口,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1953年2月12日(星期日)下午三时半,星加坡中华总商会召集大会,共有二百一十四个侨团参加,响应陈六使先生倡办海外华人大学,共商办学大计,三百余人聚首一堂,场面热烈,极富历史意义。陈六使在热烈掌声中被公举为大会主席,并选出中华总商会等十二团体为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马华公会星洲分会主席林庆年即在筹备委员会中。陈祯禄当时住在麻六甲。

1953年2月20日(星期五),筹备委员会於下午四时在中华总商会召开第一次筹备会议。主席陈六使学生宣布:

吾人此次创办大学,已获星马侨众拥护,舆论界亦一致赞成,即巫人方面亦表示支援。

这里所说的“巫人方面亦表示支援”,当即指东姑的话:“本邦巫人,对在马来亚成立一间华文大学之建议,未持异议。”这是很重要的突破。这样可以避免别人指责华文大学将造成种族分裂。大学成立后,开设马来文课程,鼓励学生学习马来文。这样的措施对促进种族和谐十分重要。这方面,陈祯禄功不可没。

1953年2月27日,陈祯禄就华侨倡办大学事,再对记者发表谈话,阐明以下两点:

其一,吾人所办之大学,并非仅为华人设想,而系为全体马来亚人士之利益着想,不但不致造成本地各民族间之分裂,且可由沟通彼此之文化,思想而促进彼此之感情与友谊。

其二,要作一位良好之马来亚公民,要先为一位良好之华人,而华人倡办之大学,实可帮助训练一般良好之马来亚公民。华人倡办南洋大学,只对本地有益无害。

这两点都很重要。陈祯禄当已与马来人领袖讨论过,让马来人改变对南大的态度。

1953年5月5日,公司注册官已正式批准南洋大学注册。

1953年5月19日(星期二)下午四时,南洋大学筹备委员会在中华总商会召开第二次会议。筹备委员会从此解散,正式成立南洋大学新加坡委员会,原有之筹委续任新加坡委员会委员,包括马华公会星洲分会主席林庆年。陈祯禄始终支持筹备华文大学。

林文庆和陈祯禄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激情,不仅仅是维护,更是热情推广。他们都努力实行,而不是空谈。在李光耀看来,他们都是沙文主义者。

李光耀在自传中评论华人说:

最能使说华语或方言的人们激动起来的课题,是华族文化以及需要通过华校来维护华族传统。这不是什麽无产阶级问题,是不折不扣的沙文主义。

李光耀敌视正在创办的华文大学,就是后来的南洋大学。他在得到受华文教育者的支持上台后,不仅不维护华人的文化,还百般迫害。不仅迫害维护华人文化的人,还把传播文化的华文学校全部关闭。

为什麽林文庆、陈祯禄、李光耀同为峇峇人,对南洋大学的态度却有天渊之别呢?主要原因在於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认同心理的不同。

李光耀生而是峇峇人,不认同华人,这在他是理所当然的事。李光耀在二战期间,也曾宣誓效忠日本天皇,做日本人。日本战败后,他又效忠英国,做英国人。大英帝国衰落,英国人撤回老家,李光耀随机应变,效忠美国,做美国人。他没有固定的民族身份。

一个人的民族身份,主要不是由生理特徵来决定的,而是由心理认同感来决定的。“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胜利特徵让一般人误以为李光耀也是华人。除了这点胜利特徵之外,他跟华人没有任何关系。

一个人的民族认同感来自自身的文化背景。影响认同感的主要文化因素是:语言(母语)、宗教、习俗。一个人是不是华人,就由他对华人的语言(母语)、宗教、习俗等有没有认同感而定。

就母语来说,李光耀的母语是峇峇马来话。因受英文教育,他的家庭语言逐渐改为英语。英语成为他的孩子的母语。林文庆和陈祯禄虽然也受英文教育,但并不放弃自己的母语方言。林文庆的母语是海澄话,陈祯禄的母语是漳州话。

就宗教来说,林文庆信仰孔教,陈祯禄信仰佛教,李光耀什麽宗教都不信。

就习俗来说,林文庆和陈祯禄都传承华人的生活习俗,李光耀的生活习俗属於中西混合型。他虽以马来话为母语,但因为他看不起马来人,所以不接受马来人的习俗。

以下把三个人的母语、习俗、宗教的取向列成一表,可以清楚看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李光耀都不是华人。

  林文庆 —— 华人母语(海澄话) (+)华人习俗 (+)华人宗教(孔教)

  陈祯禄 —— 华人母语(漳州话) (+)华人习俗 (+)华人宗教(佛教)

  李光耀 —— 华人母语(马来话) (-)华人习俗 (-)华人宗教(——)

就是因为三个人的民族身份认同完全不一样,林文庆和陈祯禄支持南洋大学,李光耀反对南洋大学。掌握政权的是李光耀,不是林文庆和陈祯禄,所以,最后南洋大学被李光耀关闭了。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15年11月21日首版 Created on November 21, 2015
2015年11月21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November 21, 2015